內科專欄 – 2017-05-16
<內科專欄> 急性腸胃炎的中醫調治
林展弘醫師

前言

即將正式進入夏季,台灣地處環境濕熱的亞熱帶,因為氣候潮濕且從春天梅雨季節一路到夏天,各種傳染性疾病開始流行,更是腸胃炎的好發時節。夏季炎熱,溫度較高,本來就是各種細菌容易孳生繁殖的「好環境」,又因為夏天,加上許多人喜歡吃些冰(生)冷、未經煮沸加熱的食物來消暑降火,食物處理不當,很容易弄壞腸胃,造成脾胃的損傷,就有可能惹上腸胃炎。

如處理生、熟食的砧板未分開使用,剩飯剩菜沒有放入冷藏,都有可能是細菌的溫床。無形中也都增加了急性腸胃炎發生的機率。

急性腸胃炎通常以上吐下瀉,每日3—5次甚至數十次不等,大便多呈水樣,惡臭,伴有腹部絞痛、發熱、全身痠痛等症狀。以中醫觀點,將之分類為「嘔吐」、「瀉泄」或「霍亂」範圍。
一、 急性腸胃炎的西醫分類:

1. 病毒型:

也有人稱為腸胃型感冒,主要症狀是腹痛、嘔吐、腹瀉、發燒、食慾降低、倦怠,有時會合併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。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,諾羅病毒及腺病毒。這類病毒像感冒一樣傳染力很強,家人容易受到傳染,症狀約持續3到7天。

2. 細菌型:

主要是因飲食受污染所引起,或沾到地上的細菌沒洗手就進食而受到感染。主要症狀以水瀉、腹痛、嘔吐為主,嚴重的也會發燒,甚至解黏液便或血絲便。這類細菌常見的有: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曲狀桿菌、志賀氏菌等。這種腸胃炎症狀會較厲害,約持續5到10天。

二、 中醫的辨證分型治療:
1. 腸胃濕熱:

病起急驟,噁心頻發,嘔吐吞酸,腹痛陣作,瀉下急迫,便行不爽,糞色黃褐而臭,口渴欲飲,心煩,尿短赤少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
治法: 清熱化濕,理氣止瀉。
方藥:葛根芩連湯加減 。藥用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木香、茯苓、車前子、白扁豆、薏苡仁、荷葉、生甘草等。加減:腹痛甚者,加白芍,木香理氣和中;嘔吐甚者,可先吞服玉樞丹以辟濁止嘔;夾食滯者,宜加神曲、麥芽、山楂等消食之品。
2. 寒濕阻滯:

嘔吐清水,惡心,腹瀉如水,腹痛腸鳴並伴有畏寒發熱,頸項或全身關節酸痛,苔薄白或白膩,脈弦滑。

治法: 散寒除濕,和中止瀉。
方藥: 霍香正氣水加減。藥用藿香、大腹皮、白芷、紫蘇、茯苓、半夏、白術、陳皮、厚樸、生薑、甘草等。加減:惡寒發熱者,可加荊芥、防風;頭身疼痛者,加羌活、蔓荊子;宿食積滯伴腹脹者,去白術,加神曲、雞內金消食導滯。
3.食滯腸胃

惡心厭食,得食愈甚,吐後反快;腹痛,瀉下穢臭,氣迫不爽,瀉後痛減,苔厚膩,脈滑。

治法: 消食化滯,和胃降逆。
方藥: 保和丸加減。藥用焦山楂、神曲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萊菔子、連翹、大腹皮等。加減:食滯甚而化熱,大便瀉而不爽者,用枳實導滯丸;若胃中積熱嘔吐者,則可加竹茹、代赭石之類。
4.脾胃虛弱:
稟賦不足,素體脾虛,飲食稍有不慎即吐瀉,大便溏薄,嘔吐清水,且時作時休,面色不華,乏力倦怠、汗出肢冷,舌淡,脈弱。
治法: 健脾理氣,和胃止瀉。
方藥: 參苓白術散加減。藥用人參、白術、山藥、茯苓、白扁豆、陳皮、砂仁、薏苡仁、甘草等。加減:夾有食滯者,加用雞內金、山植、神曲;腹痛甚而喜溫喜按者,可用干姜、白芍;久瀉脫肛者,可加用補中益氣丸。
三、 針灸治療

常用穴:中脘、內關、足三裏、下巨虛、內庭。據症情加備用穴如:腹瀉加天樞,四肢厥冷加神闕。神闕採用艾條雀啄法熏灸,據病情輕重灸30分鐘~1小時。

四、 急性腸胃炎的癒後調養

急性發作期嘔吐、腹瀉等症狀較嚴重,失水較多,為避免脫水,因此需補充液體,多飲開水、淡鹽水,酌情喝新鮮果汁、稀飯湯、白粥等流質 、半流質食物。
多因不小心吃到含病菌的食物所致,要先禁食,讓身體淨空,禁食過程宜一天,或依病人情況採取更長的禁食天數。
應臥床休息,注意保暖。
在恢復期間食慾不振,可吃些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稀粥、麵食、蘇打餅乾、白吐司、白饅頭等。除此,也可以吃一些蘋果或蘋果泥,蘋果具有止瀉的效果。
忌刺激性食物,如:酒、濃茶、咖啡、辛辣及炸、煎、燻、烤等油膩食物,避免吃加工食物如:汽水、罐頭、泡麵等。
應飲食規律,勿過飢過飽,少量多餐?原則,每日以4~5餐?佳,每次以六七成飽?好。
夏天氣候炎熱,食物以清涼為宜,如:綠豆、冬瓜、苦瓜、黃瓜、絲瓜、蘆筍等,但不可過量;中藥茶飲則可選用:菊花、麥冬、山楂、玉竹、淡竹葉、沙參等泡茶;湯裡酌加消暑去濕如:山藥、茯苓、薏仁、白扁豆、蓮子、荷葉、陳皮等健脾助消化。

參考書目:

中醫外科學教材
大公網
全球醫院網
鳳凰網醫學教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