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科專欄> 淺談痤瘡之診療

概 說:

座瘡是發生於顏面、胸、背等處的毛質皮脂腺的一種慢性炎症疾病,俗稱粉刺,也叫春青痘。在春漢時期稱痤;隋唐時稱為面瘡、皺皰、嗣面;明清時期稱肺風粉 刺、粉疵、酒剌、穀嘴瘡等。

病因病理:

a.西醫方面:

(1)內分泌及情緒上的壓力。
(2)藥物:如全身性的皮質類固醇、鋰等。
(3)暴露於致痤瘡性的礦油。
(4)手擠皮膚。

以上四種原因均可導致痤瘡的惡化。痤瘡的發生是由於雄性素及細菌,在毛質皮脂腺單位複雜的作用結果。

b.中醫方面:

(1)肺熱血熱:面鼻屬肺,丘疹色紅,乃肺熱薰蒸,血熱蘊阻肌膚,表現為顏面潮紅,粉刺掀熱,疼痛或膿?,唇薄舌紅、脈細數。
(2)腸胃濕熱:過食辛辣油膩,生濕生熱,結於腸內,不能下達,反而上逆,阻於肌膚而成,表現為皮疹紅腫疼痛,伴有便秘、溲赤、納呆、腹脹、苔黃膩,脈滑 數。
(3)脾虛痰濕:脾氣不健,運化失調,水濕內停,日久成痰,濕鬱化熱,濕熱夾痰,凝滯肌膚,表現為皮疹以膿?,結節囊腫、?痕為主,或伴有納呆、便溏、苔 膩、脈滑。

治療:

a.西醫方面:

輕症可在局部用抗生素,嚴重者再加上口服抗生素。在女性嚴重的痤瘡可用大量口服雌性素及助孕素控制。

b.中醫方面:

(1)肺熱血熱:宜宣肺涼血清熱為主;常用枇杷葉、桑白皮、冬瓜子、赤芍、牡丹皮、 當歸、紅花、凌宵花、生地、連翹、黃芩等。
(2)腸胃濕熱:宜清熱化濕通腑為主;常用蒲公英、牛山梔、黃芩、黃柏、生大黃、茵陳蒿、生薏仁、車前子、生地、赤芍、甘草。
(3)脾虛痰濕:宜健脾化痰利濕清熱為主;常用黨參、茯苓、白朮、山藥、薑半夏、陳皮、白芥子、丹參、車前子、白花蛇舌草等。若口乾唇燥加元參、麥冬、天 冬、天花粉。囊腫難消加夏枯草、牡蠣、海藻、莪朮、貝母。月經不調加當歸、白芍、益母草、或合逍遙散。

案例:

陳XX 男 十七歲 學生

有過敏性鼻炎,因臉部長了許多丘疹囊腫、粉刺,來就診。望其臉部油膩多脂,滿布白頭粉刺、紅色丘疹,舌苔薄黃;問其大便乾,臉部皮膚常覺熱痛,診其脈滑 數,辨証為肺胃濕熱,擬方宣肺清熱化濕。

處方:
內服:枇把葉三錢 連翹二錢 蒲公英三錢 魚腥草二錢 生薏仁三錢 桑白皮三錢 白芷二錢 車前子-錢半 生山梔一錢 黃芩二錢 蒼耳子二錢 赤芍三錢 生甘草一錢
水煎服 一日一劑

外用:大黃、黃柏、黃芩、苦參研細末水調外塗。十劑後噴嚏減少,臉部已不油膩多脂,皮損縮小;但丘疹囊腫乃多,此仍肺胃濕熱已減,但血熱仍熾,故於前方基 礎上酌加涼血化瘀夏枯草三錢、貝母二錢、莪朮一錢、生地黃二錢,續服十劑後,丘疹囊腫亦改善。

結語:

痤瘡的特色是出現粉刺、丘疹、結節、囊腫或丘疹膿包,多發生在顏面、胸、背等處。臨床治療除了內治、外用藥並施外,亦當囑咐病家要有正確的護理:

(1)常用溫水、嬰兒肥皂清先臉部。
(2)不能用手擠壓皮膚,以免細菌感染致症狀加重。
(3)不吃油膩、辛辣及發物;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。
如此三方面配合,定能獲得良好之療效。

參考書目:

(1)弘詳圖書有限公司臨床皮膚病圖譜許秉寧編譯
(2)知音出版社中醫外科學顧伯康主編
(3)八德出版社皮膚病中醫診療手冊黃三元編審
(4)中醫古籍出版社皮膚病專輯史宇廣、單書健主編
珍仁堂中醫診所